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全民健康无疑是最亮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句话道出了健康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经济角度来看,健康一方面是宝贵的人力资本,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改善健康还能大幅减少全社会的总体负担。在中国语境下,全民健康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目标。尽管目标明确,但现实中的挑战依然严峻。当前,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所面临的资源不足、人员流失、治理能力有限和协作不畅等挑战不容忽视。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生专业水平不足、设施陈旧,数字化技术尚未充分应用,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此外,政策落实中各地财政支持力度不一,部分地区基层医疗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医防协同、上下级医疗机构联动还存在不畅,以及居民健康意识薄弱、主动健康管理参与度不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如何在卫生健康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通过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通过改革创新快速提升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助力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取得更为显著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盘点现有基础,尽管卫生体系在基层力量相对有限,尤其在医疗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短板,但基层社会治理组织,特别是实施网格化后的基层组织是能够有效调动的宝贵资源。网格化源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最初用于加强社会管理和秩序维护,通过将社区按地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基层网格员通过定期巡查、上报信息、联动相关部门,有效预防许多社会问题,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社会稳定性。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网格化管理也逐步从单向管理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模式,其行政性质逐渐弱化,更多地体现出公共服务的新导向。这一转向不仅提高了基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还给社区增添了人情味和自治力。网格员的工作从治安巡逻、信息收集、问题排查,逐步扩展到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多面手”,反映了基层运行从注重管理控制到强调治理服务的重要转变。如网格员在疫情防控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密切对接社区居民、实时掌握健康信息、及时汇报突发情况,有效实现公共服务的下沉与延展。
把握好基层卫生与网格治理呈现出的“供需共振”互动态势,一方面有望将卫生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前线、推动实现精细化和常态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卫健部门也可合理配置资源,更精准地识别需求、前置干预,最终缓解大型医疗机构持续增长的压力。成都市郫都区近年来推出的“七到家”服务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将“微网实格”体系网格员编入家庭医生团队,建立“网格发现、家医报到”机制,实现健康管理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融合,使当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居民获得感的大幅提升。
从实践经验来看,基层卫健服务网格化运行制度在推广复制时,还需因地制宜对人、财、物、数几大关键要素进行合理把握。
网格员在网格化体系中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信息采集员,更是专业化的服务者、健康服务的桥梁。网格员与居民紧密联系,快速响应个性化的健康需求,需要形成专职医生与具备公共卫生技能网格员团队的合理搭配。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整合资源、提高激励、提供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等方面技能培训、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方式提高岗位吸引力。
资金保障是网格化公共服务持续运转的基本保障。政府可通过财政杠杆在一定程度上撬动多方社会力量,激发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如优化“补助+奖励”的配比,做好签约筹资、健全签约收费、用好多点执业、医教协同、公益服务等措施组合,推动各类医疗机构积极改善服务覆盖。
基层卫生机构常面临医疗设备和物资不足问题,结合网格化体系后会带来更多基层就医需求。要提前规划计划,持续优化资源布局,加强医疗物资设备保障,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和储备机制,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通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逐步构建起与基层健康治理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数字化将是未来基层健康服务的关键助力。通过互联网应用、传感器、穿戴式设备等手段,可进一步提升网格员非现场的触达能力,实时掌握社区居民健康动态,与全民健康、慢病管理、医疗机构等大型平台对接,结合大模型等智能化技术可为不同个体提供差异化的健康信息或服务。也需要看到,虽然数据应用能提升服务效率,但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需加强监管、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确保个人健康等敏感信息安全。此外科技手段的理性化与基层工作的人性化也存在一定矛盾,在规模化推广前应谨慎试点,避免简单粗暴地以技术先进性替代服务能力的先进性。
健全的制度设计是基层卫健服务网格化运行的关键保障。由于涉及卫健、城管等多个部门,应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顶层设计为此类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出台专门指导意见,明确方向和重点,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法律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为创新实践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基层健康服务,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建立全链条的基层卫健政策成本效益评估体系,引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科学评估跨界创新为人群健康和经济社会带来的整体实施效果。
推动以基层卫健服务网格化运行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机构、社会、个人多方共同努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提升治理能力,让公共服务更加主动、精准、高效,通过构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作者:李栋 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 | 光明网